列印 
詳細內容: | 發佈:2009-08-08 | 點擊數:2163

文化交談,建立愛與和平的文化

文化交談,建立愛與和平的文明
1. 在新的千年之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可望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理想的啟發,而充滿希望。除非大家都心懷這樣的理想,否則就很難確保穩定的和平。從許多訊號可以看出,此一信念愈來愈深入於人心。《人權大憲章》所揭櫫的兄弟情誼的重要性,已具體表現在主要的國際組織中,尤其是聯合國;這也是全球化的過程所產生的前所未有的要求,因為全球化使得世界在經濟、文化和社會上逐漸地走向合一。至於各不同宗教的信徒,也更意識到與唯一天主,全人類共同大父的關係,不能不增進人類兄弟之情,使人類更友愛地生活在一起。天主在基督身上啟示出自己,徹底地表達了這個原則:「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壹四8)。

2. 然而,我們也不能否認,有時濃厚的烏雲遮蔽住這些光明的希望。人類歷史帶著仍未癒合的傷口,展開這新的一頁。許多地區飽受痛苦和血腥的衝突困擾,也努力維持住在同一領土內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團結和諧,但是所遭遇的困難卻是有增無減。我們都知道,不同派別之間若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宿仇和嚴重問題,而產生一種憤怒的氛圍,要弭平這些差異是多麼困難的事。此外,由於許多國家移民情形日漸增多,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人民必須同居共處,而有關當局卻無力明智地解決此一新的社會結構所產生的問題,這種現象也同樣危及世界未來的和平。

3. 因此我認為,力邀基督信友與所有善心人士,一起思索「不同文化及不同傳統」之間的交談,是一件當務之急。為建立一個能恢復和好的世界,一個能以安詳寧靜的態度來看自己未來的世界,這樣的交談是必須走的道路。為追求和平,此一反省主題非常重要。我很高興聯合國喚起世人注意此一迫切需要,宣佈二○○一年為「國際文明交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當然,對於這樣的問題,我並不認為我們有輕易或現成的解決方法。光是分析情勢已經夠困難了,因為情勢在不斷的變動,以致於無跡可循。讓不同的原則和價值觀結合也非易事,不論在理論上是如何相容,但在實際應用時,總會發現難以整合。此外在人們內心深處,還有倫理道德觀念所加諸於個人的要求,因為人們常被自私自利之心以及人的限度所綑綁。
但也正因此一緣故,我更加明白共同思考這個問題的好處。懷著這樣的意向,我在此僅提出一些指引,並聆聽天主聖神在此一歷史上的關鍵時刻,向教會(參閱默二7)以及向全人類所說的話。

人類及各個不同的文化
4. 在思索人類的處境時,我們常會為人類文化的複雜和多樣而深感訝異。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歷史演進,產生各自的特色,因而有了獨特原創的結構,並自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文化是個人及社會群體在通過歷史之旅中,一種自我表達的形式,因為人不斷受到思維能力和意志力的驅使,去「培育人性優點及價值」[1];以一種更崇高、更有系統的文化整合把他對人生各方面的基本認識加以融會貫通,特別是有關社會和政治生活、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部份;培養存在性的價值和觀念,尤其是在宗教領域中的,促使個人及團體生活以真正人性的方式發展[2]。

5. 每一個文化總是有一些穩定和持久的成分,也有不斷改變和偶發的特性。觀察某一文化時,乍看之下,我們最容易受到那些與我們文化不同的層面所衝擊;這些不同的層面使每一種文化有它自己的面貌,像是由許多不同成分組成的混合體。在大部份的情形中,每一個文化會在一個特別的地點發展,這地點的地理、歷史和種族的成分,以原創而獨特的方式結合。每一個文化的「獨特性」,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那些帶有這文化的個人身上,個人不斷受到他們文化的影響,然後按照他們不同的能力和天賦,把自己所擁有的貢獻出來。不論如何,一個生而為「人」必須生活在一特定文化中。透過家庭和社會、教育和環境所產生的最多樣的影響,透過跟居住地方的關係,日日耳濡目染,而在身上顯露出一特定的文化。這並不是決定性論,而是個人受到的制約的力量與人類自由的運用,這兩種力量之間不斷互動辯證式的作用。

人在文化內的陶成發展
6. 人需要接受自己的文化,做為構成人格的元素,尤其是在生命的初期階段,這件事實是一種普世性的經驗,其重要性絕對不容小覷。如果不在一定的「土壤」中堅實札根,每一個個體很可能在其還很脆弱的年紀,就受到過多相衝突的外在刺激,而損及平靜且均衡的發展。也就是基於與自己的「出身」不可或缺的關係--這出身包括家庭、土地、社會及文化,使人們得到一種民族認同感,使不同地方的文化,多少呈現出一種「民族性」的輪廓。天主之子降生成人,除了有了一個屬人的家庭之外,同時也有了一個祖國。因此他永遠是納匝肋的耶穌,是納匝肋人(參閱谷十47;路十八37;若一45;十九19)。這是一種自然過程,在這過程中,社會與心理的力量相互影響,而其結果通常是正面且有建設性的。因此,愛自己的國家是一個值得鼓勵的價值觀,但不得心地狹隘,卻要愛整個人類大家庭[3] ,同時要盡力避免把歸屬感扭曲變成自我陶醉、排斥差異性,以及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厭惡外方人等病態表現。

7. 因此,我們固然一方面應該重視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必須承認,一般來說,每一種文化都是屬人的,也是受到歷史制約的實體,必然有它的限度。為了避免對某一特定文化的歸屬感變成自我的孤立,我們有一帖有效的解藥,那就是平心靜氣、不懷成見地去認識其他文化。何況,在我們仔細認真地研究其他文化時,會發現這些文化的外在容貌或各不相同,但在其深處卻有著重要的共同成分。從文化和文明的歷史延續中也看得出這個特質。基督向人類啟示了自己[4],教會仰賴基督,同時吸取教會兩千年來的經驗,而深信「在一切演變之下,潛在著許多不變的事物」[5] 。這個連續性的基礎就是天主對人類計劃中不可或缺的與普世性的特色。
因此,文化的差異性應該從「人類一體」的這種較寬廣的眼光來了解。這樣的一體性實際上構成了原始的歷史和存有論的論據,根據這論據,可以了解文化差異的深刻真相。其實,只有以整體的眼光來看相異和相同的成分,才可能了解並解釋每一種人類文化的全部真相。[6]

文化差異和相互尊重
8. 過去,文化的差異往往是各民族間誤解的來源,也往往會引起衝突和戰爭。令人難過的是,即使現在,我們仍然在世界上各個地區,看到某些文化以攻擊性的態度來反對其他文化,而且情況愈來愈令人憂心。長遠來說,這樣的情況到頭來總會造成重大的緊張和衝突,至少會使那些屬於少數的種族和文化者的處境更加艱難,因為他們生活在屬於多數且與他們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在思想和行動上都對他們懷有敵意以及種族歧視。
有鑒於此,善心人士都必須仔細分辨,成為一特定社群的文化經驗之所擁有標誌的基本倫理方向。文化,正如創造文化的人民一樣,也被那在人類歷史中活動的「罪惡的陰謀」(參看得後二7)所影響,所以文化也需要淨化和救恩。每一種文化的真實性及其基本倫理特質的健全性,換句話說,就是其道德方向的正確性,多少都可以從這文化對人類的奉獻,以及這文化在各個層次、各種環境下促進「人性尊嚴」的能力來衡量。

9. 身份認同的偏激化,使得文化抗拒任何外來的有益影響,這已夠令人憂心了;而同樣危險的,則是盲目順從西方世界的文化模式,或至少在某些主要觀點上。這些模式往往脫離了基督宗教的根源,而表現出近乎無神論的世俗化觀念,以及偏激的個人主義色彩。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受到強勢媒體的宣傳支持,試圖傳播各種生活方式、社會和經濟活動,而歸根結柢,則是為傳佈一種廣泛的世界觀,從內部腐蝕其他有價值的文化和文明。西方文化的模式富有迷人的誘惑力,因為具有明顯的科技特色,但令人遺憾的是,也有愈來愈多的證據證明,西方文化在人性、精神和道德上日趨貧乏。產生這種模式的文化特色,就是想要消滅至善的天主,以力保人類的好處。然而,正如梵二大公會議的警告:「受造物而無造物主,勢必等於虛無」![7] 一個不再以天主為指標的文化,會失去它的靈魂,失去它的道路,成為一個死亡的文化。廿世紀的許多悲劇事件已足以證明,而今西方世界一些著名圈子裡所存在的虛無主義,也是很顯著的證明。

文化之間的交談
10. 就像人的成熟是透過對他人開放,接納他人,也透過慷慨地給予自我而達成的;文化也是這樣。文化是人所創造,也為人效勞,必須以人類大家庭原有及基本的一體性為基礎,透過交談和共融而臻於完美,因為人類都是來自天主之手,「他由一個人造了全人類」(宗十七26)。
從這個觀點來看,文化交談--這正是今年和平日文告的主題--是出於人性內在的需求,也是出自文化本身的需求。這交談應能保障文化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即是歷史上的、創造性的表現,即人類大家庭最根本的一體;這交談也能維持文化之間的了解與共融。共融的概念來自基督的啟示,並在天主聖三中找到最崇高的典範(參閱若十七11、21),共融的概念,絕不是一種模糊的一致性,也不是強迫均勻化或同化;而是多樣化的的趨於相同,因此是一個豐富充實的標記,也是成長的保證。
交談使人承認差異性的豐富,也開放心胸,能按照人類大家庭一體的基本召叫,彼此接納,真誠合作。這樣,交談是一種不二法門的方式,以建立愛與和平的文明,我可敬的前任,教宗保祿六世曾指出,這是在我們這時代激發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的理想方式。值此第三個千年的開始,急需向這個充滿過多衝突及暴力的世界,這個有時令人沮喪、看不到希望與和平的世界,再次提出交談之道。

全球通訊的能力及風險
11. 由於新的傳播科技對個人及民族生活的衝擊,今天我們特別需要不同文化間的交談。這個時代是全球通訊的時代,正按照新的文化模式來塑造這社會,而新的模式與過去的模式多少有所不同。至少在原則上,世界上任何地區的任何人都可以得到正確及最新的資訊。
影像及言論可以自由在全球流傳,此現象不但改變著人民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係,甚至也改變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它開啟了一片迄今無法想像的可能性,但它也有某種負面和危險的情勢。少數國家獨佔了這些文化「產業」,並把他們的產品送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侵蝕文化特性的強力因素。這些產品包括並傳送隱含的價值體系,因此那些接受這些文化的,會被剝奪並失去了他們原有的文化特性。

移民的挑戰
12. 談到複雜的移民問題時,交談的風格及文化就特別重要。移民問題是我們這時代一個很重要的社會現象。大批人民從地球上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對所有參與其中的人來說,常是一種可怕的長期流浪,並帶來不同傳統和習俗的混雜,而對所來自的國家及要定居國家的人民,也都會有很明顯的影響。移民在接受移民國家受到怎樣的接納、和他們融入新環境的程度,都是不同文化間交談有多大成效的一種指標。
文化融合是目前頗有爭議的問題,要詳細明白地指出,以何種均衡、平等的方式,才最能保證新移民與接受國人民的權利和義務,並不是一件易事。歷史上有各種形式的移民,也都產生不同的結果。移民給許多文明帶來新的成長,並使其豐富充實。在另外一些情形中,當地人民和移民一直保持各自的文化,但又能共同生活,彼此尊重,能接納或容忍習俗的差異。然而遺憾的是,仍有許多地方,不同文化相遇一直不能和平共處,因此而造成的緊張,也就成為定期爆發的衝突的原因。

13. 對於這麼複雜的問題,並沒有神奇藥方;但我們仍必須指出一些基本的倫理原則做為參考點。首先應記住一個原則:移民都應受到尊重,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其「人性的尊嚴」。至於控制移民潮一事,雖然應以眾人共同的益處為考量,但也不應忽略上述的原則。此事對我們的要求是,對每一個人都給予應有的欣然接納,特別是對那些有困難的人,同時也要考慮到如何才能使當地居民和新來者過著有尊嚴且平安的生活。新移民所帶來的文化習俗,只要不違反根據自然律所產生的普世性的倫理價值,也不抵觸基本人權,都應該受到尊重及接納。

尊重各種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文化面貌」
14. 移民者文化的特殊習俗,也許不與多數公民的習俗相容,要決定移民者的習俗應享有多少公眾法律上的承認,更是困難的事。這問題的解決之道,是要在真誠開放的氣氛下,實際去評估在歷史上其一特定時期,其一特定地方及社會環境下的公眾利益。最重要的是,人們是否能不屈從「冷漠主義」的價值觀,但懷著開放的精神,同時將人們對身份認同的關切與從事交談的意願相結合。
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我們不可低估一個地區的特有文化,能蘊育出均衡成長的人,特別是在生命的初期階段。從這個觀點來看,合理的做法是以主導該地發展的文化為參考,確保每一地區一定的「文化和諧」。這樣的和諧,即使在接納少數族群,並尊重他們的基本權利時,也能讓此特有的文化面貌繼續存在、發展,在這裡我指的是語言、傳統和價值的基本傳承,那都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民族認同感所不能分開的部分。

15. 然而,確保一地區文化面貌的和諧,並不能單靠立法來解決,因為除非建基於人民的精神特質中,一切都是徒勞。一個文化,一旦失去了激勵一個地區和民族的能力,只成為保存在博物館或存在於藝術品和文學作品中的遺產,那這文化就無可避免地要遭到改變的命運。
事實上,一種文化,只要真正有生命,就不用擔心會被取代。而如果這文化已在人民心中死亡,任何法律也無法使它起死回生。在文化交談時,不得阻止任何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它所相信的價值觀,只要提出的方式能尊重人民的自由與良心。「真理只能藉真理自身的力量來使人接受,它溫和而堅強地滲透人的心靈」。[8]

承認共同的價值觀
16. 不同文化間的交談--一種不二法門、建立愛的文明的方法--奠基於承認所有的文化都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因為那是植根於人的天性。這些價值觀表達出人類最真實、最卓越的特性。我們必須把意識型態的成見和自私的利益放在一邊,喚起人們對這些共同價值觀的覺醒,才能培育本質上屬於全球共同文化的「土壤」,使建設性的交談得以結實纍纍。各個不同的宗教能夠也應該對這過程提供明確的貢獻。我曾多次與其他宗教的代表會面,我特別記得一九八六年在亞西西的會議,以及一九九九年在聖伯多祿廣場的聚會。這些會面使我更確信,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間相互的開放,大大有助於增進人類大家庭的和平及共同的益處。

同舟共濟的價值
17. 面對世界上愈來愈不平等的現象,必須廣為宣導的首要道德價值觀肯定就是「同舟共濟」的精神。任何一個社會,人際基本關係的建立,其發展的範圍比過去都廣--從家庭到其他的中介社會團體,到整個民間社會,以至於到全國性的團體。國家也別無選擇,必須彼此建立關係。目前全球相互依賴的事實,使我們更易於重視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共同命運,也使所有深思熟慮的人士,愈來愈重視「同舟共濟」的精神。
同時我們也要指出,愈來愈互相依賴的現象,也暴露出許多的不平等,例如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每一個國家內,在生活富裕者,及那些因缺乏生活所需而尊嚴受到損傷者之間所產生的社會不平衡;由於不負責任地耗用自然資源,而造成並加速人性及環境的墮落。在某些地方,這種社會不平等、不均衡的現象愈來愈嚴重,有些赤貧國家甚至已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
因此,真正「同舟共濟」的文化,應以「促進正義」為中心。促進正義並不僅僅是把自己多餘的施捨給有需要的人,而是「幫助那些目前尚被排除在外,或身居邊緣的人,得以進入經濟和人類發展的領域中。要做到這點,只靠世上因大量生產而剩餘的物品是不夠的。在一切之上,最要緊的是生活方式、生產與消費模式,以及治理今日社會的現存權力結構等方面的改變」。[9]


18. 同舟共濟的文化,與和平的價值密切相關,「和平」是每一社會、每一國家和國際生活的主要目標。然而,在走向民族之間更加了解之路上,仍有許多世人必須面對的挑戰:這些挑戰就在每個人眼前,我們必須有所選擇,不容拖延。令人憂心的武器增加,加上停止核武的承諾不再有進展,這都有增進和擴大「競賽和衝突的文化」之虞,這文化不僅涉及各個國家,也涉及非公共機構團體,例如準軍事團體和恐怖份子組織。
甚至到今天,世界仍在處理過去及現在的戰爭所造成的後果,以及有殺傷力的地雷,使用恐怖的化學和生化武器等等所造成的悲劇後果。至於長期存在的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某些國家內部的內戰,廣為蔓延的暴力,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對此似乎都無能為力,對於這種現象又該怎麼說呢?面對這樣的威脅,每個人都應該有道德責任感,以具體、及時的行動來促進和平以及各民族之間的了解。

生命的價值
19. 不同文化間真正的交談,除了培養相互尊重的感情外,還一定會培養出對生命價值本身的活沛感受。人的生命不能被視為是一件任我們使用的物品,而是這世上最神聖、最不可侵犯的實體。當此一最基本的「善」未受到保障時,就不能有和平。我們不可能一方面呼籲和平,另一方面卻蔑視生命。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看到許多慷慨獻身為生命服務的芳表,但也有令人悲哀的景象,就是有上億的人,因為殘酷和冷漠,而陷入痛苦艱難的命運。我說的是不斷上升的悲慘死亡,包括謀殺、自殺、墮胎、安樂死,以及肢刑,身心的折磨,各種不正義的壓力,任意的監禁,不必要的死刑,驅逐出境,奴役、嫖妓,將婦女和兒童販賣。此外我們還要加上一項,就是不負責任地行使「基因」工程,例如複製胚胎,以及用人類胚胎來做研究,而且假藉自由、文化進步、人類的提升等不合法的訴求,來使其正當化。當社會上最弱小、最不能自衛的成員遭到這樣殘暴的對待時,本是建立在人的價值、信任、尊重和相互支持上的人類大家庭的理想,正慘遭腐蝕。立足在愛與和平之上的文明,必須反對這些實驗,因為那與人的身份不相稱。

教育的價值
20. 為建立愛的文明,文化交談必須致力於克服一切超越種族中心的自私,因此而能調和關心自己身份認同與對其他人的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異性。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責任。教育必須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根,並提供有據可查,讓他們清楚自己在這世界上的位置。同時還必須教導學生尊重其他文化。我們的眼光需要超越個人直接的經驗,要能在他人的歷史中、在他們的價值觀中,看到其中的富饒而能接納彼此的不同。
以合宜的批判能力,並在堅實的倫理架構中,去認識其他文化,就能更深入地注意到自己文化的價值和限度,同時也揭露出全人類共同繼承的祖產。正是由於這更加寬廣的眼光,在建立一個更和諧、更和平的世界中,教育佔有其特殊的角色。教育有助於肯定完整的人文主義,樂於接納生命中的倫理及宗教幅度,懂得賞識了解與尊重其他各種文明所呈現的文化與精神價值的重要性。

寬恕與修和
21. 在耶穌降生兩千年之後的大禧年中,教會對於「修和」此一具挑戰性的要求,有了深刻的體驗。在文化交談這個複雜問題中,修和的要求也有重大的意義。交談其實常是困難的,因為戰爭、衝突、暴力和仇恨等仍深深留存在人們的記憶裡,影響著交談的進行。為要打破由於互不溝通所造成的障礙,我們應走的道路就是寬恕與和好之道。許多人以理想幻滅後的現實主義之名,認為這是一個烏托邦、是太過天真的道路。然而從基督徒的眼光,這是達到和平的唯一道路。
信友的眼光注視著被釘十字架的那一位的形象。耶穌在去世前不久曾說:「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廿三34)。在耶穌右邊被釘的凶犯,聽見了將去世的救世主的話,就敞開心胸,接受了悔改的恩寵,欣然接納寬恕的福音,也接受了永遠福樂的保證。基督的例子使我們肯定,阻隔人與人之間溝通與交談的許多障礙,其實是可以破除的。當我們注視著被釘的那一位,使我們充滿信心,相信寬恕與修和能成為每天的生活、每一個文化中的習以為常的事,因此是建立人類和平及未來的真正機會。
懷著大禧年中淨化記憶的重要體驗,我願向基督徒提出一個特別的要求:成為寬恕與修和的見證人及宣導者。這樣,透過他們積極向和平的天主祈求,可加速依撒意亞美妙預言的實現,這預言可應用在世界所有人的身上:「到那天,將有一條大路,由埃及通至亞述:亞述人要到埃及去,埃及人要到亞述來;埃及和亞述將共同敬拜上主。到那天,以色列將屬第三,聯同埃及和亞述成為大地上受祝福的,因為萬軍的上主曾這樣祝福說:『我的百姓埃及,我雙手的工程亞述,我的嗣業以色列,是應受祝福的!』」(依十九23-25)。

對年輕人的懇求
22. 在和平日文告的最後,我願意向全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提出一項特別懇求。你們是人類的未來,也是建立「愛的文明」的活基石。我心中珍藏著今年在羅馬舉行世界青年日時與你們見面的記憶,那是滿溢著感情與希望的會面。你們的參與既喜樂、真誠,又令人鼓舞。從你們的精力與活力,從你們對基督的愛中,我看見這世界的未來會是更加和平,更加富於人性。
由於感受到你們與我的親近,我深深地感謝天主,祂賜給我恩寵,讓我能透過你們不同的語言、文化、習俗以及思考方式所組成的彩色鑲嵌畫,默觀到教會的普世性、大公性,以及教會合一的奧蹟。透過你們各位,我能欣賞在同一信、望、愛之下,許許多多的「不同」能奇妙地聚合在一起。這明白地表現出教會令人驚嘆的真相,是基督拯救世人,使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和工具[10] 。福音召叫你們重新建立人類大家庭原有的合一,而合一的起源就在聖父、聖子及聖神內。

親愛的年輕人,各位不同語言及文化的年輕人,一項崇高又令人振奮的任務等著你們:要成為能與人同舟共濟、和平相處、熱愛生命的人,並且尊重每一個人。要成為新人類的巧匠,讓弟兄姊妹--同一家庭的所有成員--最後都能生活在平安之中。
二○○○年十二月八日 發自梵蒂岡

註 解
1. 梵二大公會議文獻,《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53號。
2.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向聯合國演說詞(1995年10月15日)
3. 參閱梵二大公會議文獻,《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75號。
4. 參閱同上,22號。
5. 同上,10號。
6. 若望保祿二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說詞(1980年6月2日)。
7. 梵二大公會議文獻,《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36。
8. 梵二大公會議文獻,《信仰自由宣言》,1號。
9. 若望保祿二世,《一百週年》通諭,58號。
10. 參閱梵二大公會議文獻,《教會憲章》,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