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 作者 Super User
- 分類:教宗本篤十六世
- 點擊數:3019
教宗本篤十六世2010年四旬期文告
「天主的正義已因對耶穌基督的信德而顯示出來。」(參羅三21-22)
親愛的弟兄姊妹:
教會每年都藉著四旬期這機會邀請我們按福音的教導真誠地反省自己的生活。今年,我想以保祿的證言:「天主的正義已因對耶穌基督的信德而顯示出來」(參羅三21-22) 作出發點,向各位提供幾點有關「正義」這個廣泛的主題來作為反省。
正義:「給每個人他應得的」
我首先想要思考「正義」這詞彙的意思。根據第三世紀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Ulpian)著名的解釋,「正義」一般的用法是指「給每個人他應得的」(dare cuique suum)。然而在實際上,這個傳統的定義並未明確指出要給每一個人「應得的」是什麼。人最需要的東西,是無法用法律保證使他得到的。為了能活出最充實的生命,人需要某些更切身、只能是以禮物賦予的東西:我們可以說,人是靠那只有天主才能給予的愛而活,因為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和模樣創造了人。物質上的東西當然是有用和必需的——況且,耶穌自己關心要把病人治好、餵飽跟隨祂的群眾,而且又譴責莫不關心的態度──在今天依然存在,使數百萬人由於缺少食物、水和醫藥而喪失性命,但「分配」正義並不把人類「應得的」都全部歸還。其實人需要天主,就像人需要食糧一樣。聖奧斯定說:「正義這美德就是給與每一個人他所應得的…,把人從真天主那裡移開,這就不是人的正義。」(《天主之城》十九21)。
- 詳細內容
- 作者 Super User
- 分類:教宗本篤十六世
- 點擊數:3144
對抗貧窮,以締造和平
1. 在這新年開始之際,我願意再次向每個人祝賀平安,同時以我這份文告邀請各位反省這個主題:對抗貧窮,以締造和平。我可敬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三年的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曾指出:諸多國家民族的貧窮將對和平造成的負面影響。的確,貧窮經常是引發衝突、甚至武裝衝突的因素之一,而且使之惡化,而這些衝突又助長貧窮的悲哀局勢。若望保祿二世寫說:「另一個對和平的嚴重威脅因此產生……而且總變得更嚴重:今天,許多人,甚至整個國家人民,都生活在極端貧窮的狀況中。貧富不均變得更明顯,即便在經濟最發達的一些國家中,也是如此。既然許多人的處境冒犯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尊嚴,危害了世界團體真正與和諧的進步,因此,這是觸及人類良心的問題」。
2. 在這種處境下要對抗貧窮,就得仔細研究全球化的複雜現象。從方法論觀點看,這樣的考慮已經是很重要,因為它建議採用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對貧窮諸多方面所做的研究成果。然而,全球化也應該具有精神和道德上的意義,它敦促我們從每個人都參與天主唯一計劃的角度來看待窮人,這個計劃就是:人類的聖召乃是建立唯一的大家庭,在這個家庭中,所有的人,包括個人、民族和國家,都根據友愛與負責任的原則來規範他們的行為。有這樣的視野,是需要對貧窮有著廣泛和明晰認識。如果貧窮只限于物質方面,那麼幫助我們根據量的資料來衡量貧窮現象的社會科學,該當能夠揭示貧窮的主要特徵。然而我們都知道,貧窮也有其非物質方面的貧困形式,它們不直接和自動來自物質的匱乏。比方說,在富裕和進步的社會中仍存在著被邊緣化,及人際關係、倫理道德和精神上貧窮的現象,這就是?在迷失方向的人,他們即使經濟寬裕,仍然生活在不同形式的困境中。在此,我一則想到那所謂的「道德落後」 ,再則想到「超級發展」 不良後果所造成的困境。此外,我沒有忘記在所謂的「貧窮」社會中,經濟成長經常受到文化阻礙的制約,這些阻礙不允許適當利用資源。無論如何,任何外力造成的貧窮形式,探本究源都是因為對人的超然尊嚴缺乏尊重。當我們不從人的整個聖召使命來看,不尊重真正「人類生態」 的要求,連帶就會引發導致貧窮的邪惡力量,這在某些環境中可以明顯看出。對這點我願意在此簡要的談論。
貧窮與道德的關連
3. 人口增長的現象經常被視為與貧窮有關,而且是造成貧窮的內在因素。因此,目前國際上正在鼓吹減少生育的宣傳運動,其使用之某些方法甚至是不尊重婦女的尊嚴,也不尊重夫妻有以負責任的態度選擇子女人數的權利 ,更嚴重的是經常不尊重人的生命權利。他們以終止貧窮之名屠殺數百萬胎兒,這事實上就是剷除人類中的最貧窮者。此外,尚存的事實就是:在一九八一年,全球人口中生活在絕對貧窮中的約佔百分之四十;今天,這個比例大致已經減半,這些脫離貧窮的人民的特徵是他們的人口大幅度地增長。這個資料顯示,即使人口增加,解決貧窮問題的資源仍然是有的。我們也不該忘記,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地球上人口增加了四十億,他們大都屬於最近出現在國際舞臺上的新經濟強國,這些國家之所以快速發展,正得力于居民的眾多。此外,在這些有重大發展的國家中,還是那些人口生育率較高的國家擁有更多的發展潛力。換句話說,人口正在證明它是一種財富,而不是導致貧窮的因素。
4. 另一個叫人擔憂的領域是傳染病,例如瘧疾、肺結核和愛滋病。這些疾病對人民生產業的打擊使國家一般狀況的惡化加劇。阻止這些傳染病對人民造成惡果的嘗試,不一定都獲得相當的成就。此外,遭某些傳染病打擊的國家,為了面對困境,還得要忍受提供經濟援助的國家的勒索,實行一些違反生命的政策。至於愛滋病,它是貧窮的悲哀原因,這類病毒的擴散與道德問題相關,如果不先面對道德問題,要打擊這個傳染病則尤其困難。首先必須推行的宣傳是教育青年要有完全符合人性尊嚴的性觀念;所採取的相關行動已經有顯著的成效,愛滋病的傳染事實上已經降低。此外,也得讓貧窮國家的人民享用必要的醫藥品和治療;要做到這點,必須堅決推動醫學研究和更新治療方法,以及在必要的情況下,對國際智產權保護法規採行彈性的措施,以保證每個人都能享有基本的醫療照顧。
5. 在對抗貧窮計劃中要注意的、而且與道德有內在關係的第三個領域,就是兒童的貧窮。當貧窮打擊一個家庭時,最脆弱的受害者是兒童:今天,生活在絕對貧窮的人民中,幾乎一半是兒童。從兒童的立場來看貧窮,首先應該做的是照顧母親,為兒童提供教育,讓他們接種疫苗,獲得醫療照顧,有飲用水可喝,維護環境,尤其必須努力維護家庭和它內部關係的穩定。當家庭變得脆弱,兒童必然受害。在婦女和母親的尊嚴沒有受到保護的地方,主要的受害者乃是子女。
6. 第四個領域,從倫理道德方面看尤其應該受到注意的,就是裁軍和發展之間既存的關係。當今全球軍費開銷的程度令人關切。一如我曾經強調過的,「花費在軍費和武器裝備上的龐大人力物力資源,事實上就是從人民、尤其是從最貧窮和最需要幫助者的發展計劃中攫取的。這違反聯合國憲章所揭示的,因為憲章要求國際團體,特別是要求個別國家,『用全球耗費在軍備上極小一部分的人力和經濟資源,來推動建立並維持國際間的和平與安全』(憲章26)」 。這種局勢不但不利、而且嚴重阻礙國際團體實現重大的發展目標。此外,軍費的增加有加劇武裝競賽的危險,進而造成落後和失望的包袱,使之荒謬地成為不穩定、緊張和衝突的因素。正如我可敬的前任教宗保祿六世明智所肯定的,「發展乃是和平的新名詞」 。為此各國都應該嚴肅反省導致衝突戰亂的根本原因—這些動亂經常是由不公道所引發的—,進而以勇敢的自我批評來採取措施。如果彼此的關係得以改善,則武裝費用該當可以減少。那些節省下來的資源將可以用在人民和最貧苦最有需要者的發展計劃上,這種慷慨大方的做法乃是在人類大家庭內部締造和平的努力。
7. 第五個與克服物質貧窮有關的領域是當前的糧食危機,它使人類基本需要的滿足發生危機。這危機的關鍵不在於食物的短缺,而在於獲得食物的困難以及投機現象。所以,問題出在缺乏一個足以面對緊急狀況的政治和經濟體制結構。營養不良能夠造成人民心理和生理上的嚴重傷害,剝奪很多人脫離貧窮狀況的能力,除非有特殊的幫助。這助長了不平等的鴻溝,導致足以變成暴力的反彈。最近幾十年來,貧窮進展的資料顯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毫無疑問地,一方面是技術的演進,這種演進所帶來的利益都集中在高所得階層人士中;另一方面是工業產品價格的變動,這類產品價格的增長遠比貧窮國家的農業產品和它們擁有的原料價格的成長要快得多。就這樣,那些最貧窮國家的大部分人民遭受著雙重的排斥,一方面他們的所得最低,另一方面他們需要購買之物品價格卻最高。
全球性的關懷與終止貧窮
8. 締造和平的首要道途之一,就是要有一個以人類大家庭的利益為依歸的全球化 。然而,為了管理全球化,需要在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以及在個別國家內部,即使是富裕國家,具備強烈的全球性關懷意識 。世界需要一個「共同的倫理道德規則」 ,其中的條文不能只具備公約性質,更應該根植在造物主銘刻在人良心內的自然法律中(參見羅二,14-15)。我們每個人的良心深處難道沒有聽到要為公益與社會和平貢獻一己之力的呼籲嗎?全球化運動已經剷除了一些藩籬,但這不意味著不會再豎起一些新的藩籬。全球化固然使各國各民族彼此接近,但時空的接近並不會自動創造真正共融與真實和平的條件。地球上窮人邊緣化的現象,只有當每個人都親自感受到被世界現存的不正義和與之相關的人權遭到侵犯傷害時,才能在全球化進程中找到補救之道。教會既是「人與天主之密切契合以及整個人類團結一致的標記和工具」 ,所以它將繼續為克服世間的不正義和不了解做出貢獻, 以便建立一個更和平、更團結的世界。
9. 今天,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上正進行著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經濟整合進程,這種進程有助於改善一般的狀況;然而,也有某些反方向的進程在分裂諸多民族,把他們推到邊緣,成了導致戰爭和衝突危險的前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十年間,財物與服務業方面的國際貿易成長極?快速,顯出史無前例的活力。全球貿易中的大部分都與工業化歷史悠久的國家有關,遂後又出現許多躋身顯要地位的新興國家。但也有其他低所得的國家在貿易交流上仍然處在邊緣地帶。最近幾十年來它們的成長因為原料價格的快速滑落而受到不良的影響,而原料幾乎佔它們出口的全部。這些大部分屬於非洲的國家,對原料出口的依賴乃是一大危險。在此我願意再次呼籲,希望各國都有加入世界貿易的相同可能性,免於遭到排斥或邊緣化。
10. 對金融業我們也可以作相似的反省,由於電子的發展和不同國家間貨幣自由流通的政策,金融業已經觸及到全球化現象中最重要的一面。客觀上,金融業最重要的功能,也就是長期支持投資與發展的可能性,今天已經顯出它的空前脆弱:它受到國家性和全球性金融交易制度不良的反彈,這種交易以極短期的邏輯為基礎,所追求的是金融活動價值的增加,它專注以技術來處理不同形式的冒險。最近的危機也顯示金融活動受到純粹自我中心這種邏輯的誘導,從未考慮到長遠的公益。全球金融從業人士把目標鎖定在極短暫的時效上,減少了金融本身擔任現今與未來之間的橋梁,以支持長期創造生產和工作新機會的功能。像這種被限制在短期和極短期時效內運作的金融活動,對眾人都成為危險之物,而對那些即使能從金融狂飆中取利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
11. 從上面所談的得知,欲終止貧窮就需要經濟和法律層面上的合作,使國際團體、尤其使貧窮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致方案,並加以推行,藉此為經濟制定一個有效的法理環境,好面對上述的種種問題。此外,也需要鼓勵創設有效和各界都參與的體制結構,協助剷除犯罪行為,推動法制的文化。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某些明顯的救濟政策成了協助貧窮國家行動失敗的原因。當前應該推動的中程和遠程計劃似乎應該是投資在人的培育以及全面發展創業的觀念上。如果經濟活動為了本身的發展需要有利的條件,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不關注收入的問題。雖然我們也曾合理地強調個人所得的增加不能成?政治經濟行動的絕對目標,但也不能忘記所得的增加乃是達致消除飢餓、克服貧窮這個目標的重要工具。從這個觀點看,必須打消幻想,以為純粹重新分配現有財富的政策足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事實上,在現代經濟中,財富的價值取決於為現在和將來創造收益。為此,創造價值乃是不可逃避的約束,如果要有效並持久地對抗物質上的貧窮,就必須注意到這點。
12. 最後,當把窮人放在第一優先,這就要從事國際市場業務的人士必須具有相當的正確經濟邏輯,而國際組織機構人士也應該具備同樣的正確政治邏輯,讓大家都有參與的正確觀念,足以發揮地方和國際民間社會的功能。今天,國際組織本身也承認民間社會或地方政府,在推動救助那些經常處在極貧困狀況中的人,使他們融入社會中的工作方面,所能發揮的珍貴和優越功能,而這些珍貴和優越的功能又是官方協助難以實現的。二十世紀的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良好的發展政策都是托付給人的責任心,以及在市場、民間社會和國家之間所營造的積極性合作來推行的,而民間社會在發展進程中尤其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因為基本上,發展乃是一種文化現象,而文化又都是在民間場合中誕生並發展出來的 。
13. 我可敬的前任若望保祿二世曾說:全球化「展現出明顯的矛盾特徵」 ,因此需要以謹慎的智慧來管理。這種明智的管理首先應該注意到地球上窮人的需要,進而克服貧窮問題和解決問題所提供的措施之間,存在的不成比例的引人非議的現象。 這種現象既出於文化和政治因素,也出於精神和道德因素。事實上,解決貧窮問題之道經常只著眼在表面和技術上的原因,沒有進入深植在人心中如吝嗇和視野狹隘的問題。在處理發展、援助和國際合作這些問題時,有時沒有真正注意到人的問題,只把那些事務當作技術問題來看待,只想到結構的安排處理,稅率協定的擬訂以及無名資金的支撥。然而,對抗貧窮卻需要很多男男女女,他們深深活在友愛中,有能力陪伴個人、家庭和團體走向人性的真正發展。
結 論
14. 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第一百週年》通諭中曾提醒人:必須「要放棄把窮人,包括個人和民族,視為包袱和令人厭煩者的觀念,以為他們妄圖消耗別人所生?的東西」。教宗寫說:「窮人要求的只是分享物質財物、使他們的工作能力結出果實的權利,以便締造一個更公正、為每個人更繁榮的世界」 。今天的世界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只有當每個人合理成長的可能性都獲得保障時,才能建設和平。事實上,那些不公正的體系制度早晚會出問題。只有愚蠢才會引人在荒漠和落後環繞中建造一座金屋。全球化本身並沒有能力締造和平,在很多情況下,它甚至會製造分裂和衝突。全球化更好說是指出一種需要,即朝向更深入的、以每個人和眾人的益處為目標的彼此關懷。從這方面看,全球化應該被視良好機會,以推動反貧窮、運用些至今仍難於想像的資源為正義與和平服務。
15. 教會的社會訓導一向是在關心窮人。在《新事》通諭頒佈的那個時代,窮人大都是新興工業社會中的工人;此後,在庇護十一世、庇護十二世、若望二十三世、保祿六世乃至若望保祿二世任內,由於社會問題越來越大,因此又有擴展到全球的新貧窮出現 。對這種全球性社會問題不但要注意到數量的增加,也要注意到人和人類家庭質量的惡化。為此,教會在關注目前全球化現象以及全球化對人類貧窮的影響之際,也從橫廣和縱深兩方面指出社會問題的新面貌,因為這都牽涉到人的真相和人與天主的關係。這些都是社會訓導的原則,目的在指出貧窮與全球化的關係,進而引導行動朝著締造和平的方向前行。這些原則中,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優先愛窮人」 ,這個原則的根據是愛德為先,這也是從初期教會至今整個基督信仰傳統所作的見證(參見宗四,32-36; 格前十六,1; 格後八~九; 迦二,10)。 良十三世教宗在一八九一年寫說:「每個人要善盡自己的本分,而且不遲疑」,他又說:「至於教會,它決不會以任何方式忽略它的行動」 。這樣的意識今天也伴隨著教會服務窮人的行動,教會在窮人身上看到基督 ,她心中不斷繚繞著和平之王對宗徒的吩咐:「你們給他們吃的吧!」(路九,13)。因此,基督信徒團體既忠於他的主的邀請,必然全力支持整個人類家庭推展有創意的關懷,不但慷慨分贈多餘的,而且也將努力改變「生活的態度,生產和消費的方式,以及今日那統治社會已根深蒂固的權力結構」 。在這新年開始之際,我由衷邀請每位基督信徒和善心人士,按照具體可能,慷慨濟助窮人的需要。事實上,「克服貧窮就是締造和平」,這乃是無庸置疑的公理。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八日發自梵蒂岡 本篤十六世
- 詳細內容
- 作者 Super User
- 分類:教宗本篤十六世
- 點擊數:2616
人類家庭,一個和平的團體
1. 值此新年伊始,我願向世人發出熱切的和平祝願,也衷心地給以「希望」的訊息。文告的開始,我先提出一個我認為極其重要的主題,供大家一起反省:人類家庭,一個和平的團體。人與人之間的第一種共融,是一男一女之間由於產生了愛,決定進入一種穩定的結合關係,以共同建立一個新家庭。但是世上各民族的人也受到召叫,要在他們當中建立起團結與合作的關係,才適合做為人類大家庭的成員,正如梵二大公會議文獻所宣稱的:「各民族原是一個團體、同出一源,因為天主曾使全人類居住在世界各地(參閱宗十七26),他們也同有一個最後歸宿,就是天主」。
家庭、社會與和平
2. 自然家庭(natural family)是生命與愛的親密結合,是憑藉一男一女之間的婚姻所產生,而構成「人與社會『人性化』的首要地位」,以及「生命與愛的搖籃」。所以我們可以恰當地把家庭定義為第一個自然社會,「是一個神聖的制度,是人類生命的基石,也是每一個社會秩序的原型」。
3. 的確,在健康的家庭生活中,我們體驗到某種重要的和平因素:弟兄姊妹之間的公平與愛,父母表達的權威角色,對家中因年幼、生病或年老而較弱者的慈愛關懷,生活中有困難時的互相照顧,樂意接納他人,在必要時願寬恕他人。因此之故,家庭是第一個、也是不可或缺的和平導師。難怪暴力若滲入家庭,格外令人感到無法容忍。因此我們說家庭是「社會的第一個生命細胞」,已經說明了一個很基本的事實。家庭是社會的基石,也是因為如下的原因:因為它能明確地使家庭成員體驗到和平。因此人類社會不能沒有家庭所提供的服務。年輕人除了在大自然為他們預備的原生「巢窩」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地方能讓他們嘗到真正的「平安」滋味呢?家庭的語言就是一種和平的語言;我們必須常常從其中汲取,否則就會失去和平的「字彙」。語言不斷擴充之時,社會也必須繼續參考所有孩童從父母的表情和行動中學到的「語法規則」──甚至在他們從父母的言語學習之前。
4. 既然家庭具有教育家中成員的責任,因此家庭享有一些特定的權利。〈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代表了真正有普世價值的司法文明的里程碑,宣言中說到:「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並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至於教廷,也發表了《家庭權利憲章》(Charter of Rights of the Family),承認家庭有其固有的特殊法律尊嚴。在序文中,我們讀到:「人的權利,即使是以個人的權利予以表達,也有其基本的社會幅度,這種幅度在家庭中有固有的和生動的表露」。憲章中所闡述的權利,明確表達了寫在人類心版上並使人能憑理性而了解的自然律。否認甚至限制家庭的權利,就會遮蔽人的真理,並威脅和平的根基
5. 因此任何人若打擊家庭制度,即使是出於無心,也會傷害整個社會、國家和國際上的和平。因為他削弱了維持和平的主要機構。這一點值得特別的反省:凡是削弱以一男一女的婚姻為基礎的家庭,凡是直接或間接制止人負責任地接納新生命,凡是阻礙家庭行使對子女的首要教育責任,都成為和平之路上的客觀障礙。家庭需要有住屋、需要就業、父母的家務工作能得到合理的承認、子女要有就學機會、家人都能得到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如果社會及公共政策,未能在這些方面幫助家庭,它就失去了一個為和平效力的重要資源。社會傳播媒體,由於具有潛在的教育功能,更有特別的責任去推動對家庭的尊重、清楚表達家庭的期望和權利,並向人介紹家庭的美好。
人類是一個大家庭
6. 社會團體若要生活在和平之中,也得從家庭團體所依據的價值觀中汲取靈感。不論是地方團體或是國家性的團體都是如此;國際性團體也一樣,因為人類大家庭都住在一個共同的家──地球。然而我們也不可忘記,家庭的形成,是來自一男一女的責任和那一聲肯定的答覆「我願意」,也由於陸續加入這家庭的子女有意識的肯定答覆「我願意」,而使家庭繼續存在。家庭若要興盛,必須所有成員都心胸慷慨、看法一致。同樣,這樣的認知,也應成為所有受召組成人類大家庭的人共有的信念。這是天主銘刻在我們天性中的召叫,每個人對此都要有肯定的答覆「我願意」。我們彼此肩併肩生活在這世上,並非純粹出於偶然;我們都以男性和女性,也就是弟兄姊妹的身份,在同一條路上併肩前進。因此都必須承諾,要懷著在天主面前負責任的態度生活,承認他是我們自己的存在及他人存在的最深邃的源頭。回歸這個至高的原則,我們才能領會每一個人絕對的價值,也才是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的先決條件。沒有這個超性的基礎,社會只不過是一群鄰人的聚合,而不是蒙召組成一個大家庭的弟兄姊妹團體。
家庭、人類社會及環境
7. 家庭需要有一個「住屋」,一個合適的環境,來發展適當的關係。對人類家庭來說,這個「住屋」就是地球,造物主天主給我們這個環境,讓我們帶著創造力和責任感在此居住。我們必須關心這環境:天主把它託付給我們人類,讓我們負責且自由地在此耕作並加以愛護,同時以所有人的好處做為永遠的指引規範。人類是萬物之靈,在受造物中有至高的價值。尊重環境並不表示把物質或動物看得比人重要。而是表示,不要自私地只為了自己的好處,任意使用大自然,因為未來的子子孫孫也有權跟我們一樣要求獲得大自然的好處,向大自然展露出同樣有負責任態度的自由。我們也不可忽視窮人,在許多情形下,他們無法得到造物主為所有人預備的財物。今天的人很關心未來的生態平衡,這是很對的。但重要的是,在這方面的評估必須十分謹慎,要與專家和睿智之士交談,不在意識形態的壓力下倉促做結論,更重要的是,對於永續發展的模式,要以取得一致的意見為目標,此模式既能確保所有人的福祉,又能尊重環境的平衡。如果保護環境需要費用,必須按照各個國家不同的發展程度,以及未來世代所需要的團結來考慮,再公平地分攤。謹慎並不表示不負起責任或遲遲不做決定;而是表示在負責任地考慮了要採行的道路後,願意以加強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盟約為目標,來共同做決定,這盟約則應反映出天主創造的愛──我們來自天主,我們的旅程也是走向他。
8. 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感覺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在管理這個家,並為所有家人服務時,我們選擇的道路是交談,而不是片面做決定。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成立國際機構,好共同面對我們這個「家」的管理,不過,更重要的是,要更相信我們需要負責任的合作。向我們逼近的問題十分複雜,而我們的時間不多。為了能有效面對這種局面,必須行動一致。而最需要各國之間加強交談的領域,就是管理地球能源的問題。在這方面,科技較先進的國家面對著兩個迫切的需要:一方面要重新評估由於目前的發展模式所造成的高消費量,另一方面又要投資足夠的財力來尋找替代的能源以及效率更大的能源。新興國家極需能源,但有時這樣的需求是以有害於貧窮國家的方式獲得滿足,後者由於基礎設施──包括技術上的基礎設施不足,不得不以低價賣出他們擁有的能源。有時強國對他們的保護制度,或者明顯地使他們受羞辱的規定,也會損害他們的政治自由。
家庭、人類團體及經濟
9. 每一個家庭必要的和平條件就是,這些家庭必須以共同的精神及倫理價值觀為堅實的基礎。然而我們還必須說,如果一個家庭中無一人有所匱乏,以及家庭的財產──某些家人的工作收入、另一些家人的存款以及全家人積極合作的成果──都能本著同舟共濟的精神,不揮霍也不浪費地好好處理,家庭就能體驗到真正的平安。因此,家庭的平安也需要坦誠接納超性的財產──價值觀,同時謹慎處理物質的財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未能好好處理後者,那麼在遇到威脅著核心家庭未來的無常時,相互之間的信任就會崩潰。
10. 對於另一個由人類組成的家庭,我們也有同樣的話要說。今天由於全球化的關係,人類大家庭也越來越趨於統一,這個家庭除了以共同的價值觀為基礎外,還需要能有效回應共同利益的經濟,因為現在我們放眼的是全球。在此與自然家庭做個比較,也很有幫助。我們要促進個人之間及民族之間坦誠而率直的關係,使每個人都能在公正而平等的立足點上合作。我們也要盡力確保資源的謹慎使用以及財富的平均分配。對貧窮國家的幫助,尤其要有健全的經濟原則來引導,避免浪費,而最主要的浪費是來自於維持花費龐大的官僚體系。同時也要考慮到道德責任,使經濟不致只以無情的即時利益為法則,因為那樣就缺乏人性。
家庭、人類團體與道德律
11. 如果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都能服從一個共同的標準,這個家庭就能生活在平安中。共同的標準可防止自私的個人主義,並讓個別的人聚合在一起,促進他們的和諧共存,也給他們的工作指引方向。這個原則顯然也能適用於更大的團體:從地方性和全國性的團體到國際性團體。為了和平的緣故,必須有共同的法律,一個能促進真正的自由而非盲目行動的法律,一個能保護弱小不受強者壓迫的法律。各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在各個國家中或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中,都經驗到種種隨心所欲的舉動。在許多情形下,弱者必須向比他們強的權力屈服,而不是向正義屈服。我們必須在此重申:權力永遠必須受法律的規範,各主權國家之間的關係也當如此。
12. 教會常常談到法律的本質和功能:法律規範,能規範個人之間的關係、控制外在的舉止、對犯法的人給以懲罰,這規範是以植根於天性的道德規範為準繩。人的理性能分辨這道德標準,至少能分辨其基本的要求,因而可提升至天主創造的理性(creative reason of God),而那是萬事萬物的起源。道德規範應該是良心做決定的準繩以及人類行為的指引。在組成人類大家庭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上,法律規範是否存在呢?如果存在,是否發生作用呢?答案是:是的,這樣的規範確實存在,但要確保它們能真正產生作用,必須回歸自然道德律,作為法律規範的依據;否則後者只會受到脆弱和一時的共識所支配了。
13. 那些在反省自己以及自己命運時,盡力去了解生命深處傾向的內在邏輯的人,也能夠認識自然道德律。他們雖然並非沒有猶豫和懷疑,但仍能發現,共同的道德律能超越文化差異,使人類在善與惡、正義與不義這些最重要的層面上,得到共同的了解,至少在基本的思路上是如此。我們必須回到這基本的法律,奉獻我們的最佳才智來尋求,不要因錯誤和誤解而灰心洩氣。以自然法為依據的價值觀,的確存在於國際協定中、在普世公認的權威形式中、在納入各個國家或國際機構法律的人道法的原則中,雖然存在的方式支離破碎而且不見得始終一致。人類並非「目無法紀」。我們依然迫切需要在這些問題上繼續交談,並鼓勵各個國家的立法能趨向一致,承認基本的人權。因此全球法律文明的成長,有賴於不斷致力於加強國際準則中根深蒂固的人性成份,以免這些準則淪為僅只是程序,容易在自私或意識形態之下受到操縱。
克服衝突及裁減軍備
14. 不幸的是,今天的人類生活在嚴重的分裂和激烈的衝突中,給人類的未來投下了陰影。世界上有廣大的地區陷入越來越緊張的局勢中,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有越來越多的危險,這都足以使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深為憂慮。非洲雖然有不少國家在走向自由民主之路上已有進展,但許多國家仍有內戰。中東依然上演著衝突和暴力的戲碼,影響到鄰近國家和地區,很可能也會被捲入暴力漩渦中。從較廣的規模來看,我們也必須遺憾地承認,加入武裝競賽的國家也越來越多,甚至有些發展中國家,還從自己有限的產物中撥出相當可觀的部份,用來購買武器。應該為這帶來毀滅的交易負責的,是多方面的:工業發達的國家,從武器販賣中獲取龐大的利潤,而許多貧窮國家中被少數人壟斷的寡頭組織,則希望藉更精良的武器來鞏固他們的堡壘。在這樣艱難的時代中,確實需要所有心懷善意的人士,共同針對有效解除軍事管制達成具體協議,尤其是有核子武器的地區。當我看到防止核武擴散的行動似乎停滯不前,就覺得有責任懇求當權者以更大的決心恢復談判,希望在相互的同意下,解除現有核子武器一事有所進展。在重申此項懇求時,我知道我表達的是所有關心人類未來者的共同願望。
15. 六十年前,聯合國組織鄭重地發表了〈世界人權宣言〉(1948-2008)。在此宣言中,人類大家庭承認自身的團結,是基於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尊嚴,同時以尊重個人及民族的基本權利為人類共存的中心,藉此表示反對二次世界大戰的恐怖。這是在和諧及和平這條艱難嚴苛之路上,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今年也是教廷正式通過《家庭權利憲章》的廿五週年(1983-2008),同時是慶祝第一屆世界和平日的四十週年(1968-2008)。世界和平日是出於教宗保祿六世來自天主的靈感,並由我敬愛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堅定的信念繼續下去,使教會能在這些年中,藉著發表世界和平日文告而成為一個教育性的團體,教導人們認識人類基本的「善」。由於這幾個重要的紀念日,我請求每一位能對人類家庭更有歸屬感,也努力使人類的共存更加反映出此一信念,因為那是建立真誠持久的和平所不可或缺的。我同樣要求信友要持續不斷地懇求天主賜予和平的厚恩。至於基督徒,他們知道可信賴聖母的轉禱,她是為拯救全人類而成為血肉之身的天主之母,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母親。
二○○七年十二月八日
發自梵蒂岡本篤十六
- 詳細內容
- 作者 Super User
- 分類:教宗本篤十六世
- 點擊數:2574
人,和平的核心
1. 在此新年之際,我願向各國執政與負責人士、以及所有的男女善心人士寄上我的和平賀意。我特別向處在痛苦中、生活在暴力和武力威脅中、或任何尊嚴都遭剝奪、正期待獲得人道和社會解救的人士致意。我也向兒童們致意,他們的天真純潔增長了人類的良善和希望,他們也以痛苦啟發我們每個人作個締造正義與和平的人。正因為想到兒童,尤其想到那些被肆無忌憚的成年人剝削和毒害,而前途受到危害的兒童,我才希望每個人在世界和平日的機會上,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人,和平的核心”這個主題上。的確,我深信在尊重人的時候,我們也在促進和平,而在締造和平的同時,我們也為真正完整的人文主義提出了先決條件。為使新一代的人有個安祥的前途正是這樣準備開來的。
人與和平:恩賜與使命
2. 聖經說:“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創1,27)。由於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受造的,所以每個人都有人格尊嚴;人不只是某件東西,更是某一位,他有能力認識自己、掌握、自由地奉獻自己、並與他人建立共融的關係。同時,人也蒙天主恩召,與他的創造者建立盟約,向他的創造者作出信仰和愛的答覆,這樣的答覆沒有任何人可以越俎代庖的1。從這個令人驚歎的前景中可以瞭解到人受託付的任務,那就是使自己成熟到有能力去愛,並使世界進步,讓世界在正義與和平中更新。聖奧斯定言簡意賅地教導說:“天主創造我們時,並不需要我們,但要拯救我們時,卻需要我們”2。為此,每個人都有義務培養奉獻和任務這種雙重的意識。
3. 和平既是恩寵,也使使命。如果說人際間與民族間的和平 - 也就是和睦共存,締造正義與關懷的關係的能力 - 代表著無止息的承諾,那麼和平更是天主的恩賜。事實上,和平乃是天主行為的特徵,這個特徵既顯示在創造一個有秩序與和諧的宇宙上,也顯示在把有待從罪惡的混亂中拯救出來的人類的救贖中。因此,創造與救贖提供給我們解讀的關鍵,叫我們瞭解生存於世的真諦。我可敬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一九九五年十月五日向聯合國大會講話時曾說:“我們並不生活在一個無理性或沒有意義的世界上…有個倫理道德邏輯照耀著人的存在,並使人和人之間以及民族和民族之間的對話成為可能”3。這個超越性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個人行為規則以及人際間按照正義和關懷所建立的彼此關係的總和,就銘刻在人的良知內,而良知正反映著天主上智的計畫。一如我最近重申的:“我們相信在起初就有永恆的聖言,即天理而非無理性”4。為此,和平也是一種任務,它要求每個人對它作出一個與天主的計畫相符的回應。而啟發這個回應的準則無非是尊重他的創造者天主銘刻在他心中的“基本原理”。從這方面看來,自然律的規則不能被視為外界加給的、似乎是在限制人的自由的指令。相反地,這些規則應該被視為一種召喚,這個召喚銘刻在人性中,要人忠實地去實踐天主對宇宙的計畫。在這些規則的引導下,各民族得以在自己的文化環境領域中接近那個最偉大的奧秘,也就是天主的奧秘。因此,承認並尊重自然律,在今日也成了不同宗教人士之間以及信徒和無信仰者之間對話的重要基礎。這乃是重大的接觸相會點,也是達致和平的基本前提。
生命與宗教自由的權利
4. 人性反映造物主的肖像,因此,尊重人性尊嚴的義務自然要求人不能任意擺佈他人。誰握有更大的政治、技術、經濟權力,不能據此來侵犯較弱者的權利。 事實上,和平即建立在尊重所有人的權利之上。有鑒於此,教會挺身作為每個人基本人權的捍衛者。教會要求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和宗教自由。對生命每個層次階段的權利的尊重確立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即生命乃是一個恩賜,生命的主體對生命不能完全支配。同樣地,承認宗教自由權利就是承認人與一個超然的原理原則之間的關係,這個超然的原理原則使人免於遭受他人任意擺佈。生命權利和自由表達自己對天主的信仰的權利不由人來掌控。和平需要在可行與不可行之間確立明顯的界限:這樣才能避免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資產的干預,這種干預是不能接受的。
5. 關於生命權利,我們必須揭發社會中對生命的戮害:除了戰爭、恐怖主義和種種形式的暴力的犧牲者之外,還有饑餓、墮胎、胚胎實驗和安樂死所造成無聲死亡。我們怎能不從這一切看到對和平的謀害?墮胎和胚胎實驗乃是對接納他人的態度予以否決,然而接納他人卻是建立持久和平關係所不可或缺的。至於在自由表達自己的信仰這件事上,另一個令人擔憂的世界缺乏和平的症狀,就是基督信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經常遭遇到的自由和公開宣認自己的信仰的困難。關於基督信徒,我必須沉痛地指出他們的信仰宣認不但有時遇到阻礙,在某些國家中他們甚至受到迫害,即在最近也發生對他們施加殘酷暴力的悲哀事件。有些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權強迫每位國民信奉獨一的宗教;另有一些態度冷漠、滿不在乎的政權,它們雖然不對宗教採取暴力的迫害,卻使用一種在文化上有系統的冷嘲熱罵來對付宗教。無論如何,基本人權不受到尊重,對社會的和平共存便產生嚴重的反效應。這不能不助長對和平有害的觀念和文化。
人人生而平等
6. 不少威脅和平的緊張局勢必定都源于世界尚悲哀存在的許多不公正的不平等。其中特別危險的就是在享有基本生活需要上的不平等,諸如食物、水、住屋和健康;再就是男女在行使基本人權上仍然存在的不平等。承認人際之間的基本平等乃是建立和平的第一要件,這個基本平等來自他們共有的超性尊嚴。因此,這個層次的平等是屬於每個人的利益,這個利益銘刻在自然的“基本原理”中,而這個基本原理可以從天主創世的計畫中推論得到;這樣的利益不能被忽略或鄙視而不造成嚴重的反擊,以至陷和平於危險之中。許多人民,尤其是非洲大陸人民,由於嚴重缺乏這些利益,以至以暴力要求獲得。這樣的匱乏都是對和平的可怕傷害。
7. 對女性的不充分重視也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這令我想到對女性的剝削,視她們為物件,以及其他種種缺乏尊重她們的形式;我也想到在某些文化環境中依舊存在的某些人類學觀點,這些觀點仍然深深地把女性置於男性的任意擺佈之下,造成對婦女人性尊嚴和她們行使基本自由的侵害。這些傷害造物主銘刻在每個人身上的人格尊嚴的歧視形式一日不被克服,我們休想和平已經安穩無慮5。
和平生態
8.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一百周年》通諭中寫道:“天主不僅把大地賜給人類,因此必須尊重天主賜予的原始好意來善加使用,就連人本身也是天主賜給的,也因此必須尊重天主賜給人的自然和倫理道德結構”6。人就是在履行造物主託付給他的這一切任務時,他才能和他的同類一起締造和平的世界。因此,在自然生態之外還有一個可稱為“人的”生態,這個生態又需要一個“社會生態”相輔。這就是說,如果人還關心和平,就必須始終注意到自然生態、也就是尊重大自然、和人的生態之間的關係。經驗指出任何不尊重環境的態度都將危害人類的共存,反之亦然。為此,越來越清楚地顯示人與大自然界的和平以及人際間的和平這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兩種和平乃是人與天主和平的前提。聖方濟各著名的祈禱詩句《太陽弟兄之歌》,就是這種多形式和平生態歷久彌新、令人激賞的的典範。
9. 日益嚴重的能源供應問題幫助我們瞭解上述兩個生態之間的密切關係。這些年來,新興國家因為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增加能源需求,而造成了史無前例的追求可用資源的競爭。在這同時,地球上仍有一些地區生活在極端落後的狀況下,那裡的發展事實上由於能源價格的高漲而停滯不前。這些地區的人民將何去何從?由於缺乏能源供應,他們將被迫接受什麼樣的發展或不發展?對能源的競爭將導致哪種不正義和對立?而那些被排拒在這場競賽之外者將作如何反應?這些問題叫我們清楚地看到必須尊重大自然和締造人際關係及國際關係這兩者間的關連是多麼密切,這樣的關係既關注到人格尊嚴,也能夠滿足人的真正需要。破壞環境,不當或自私自利地耗費大地資源,乃至強行囤積居奇,這都會造成痛苦、衝突和戰爭,因為這都是缺乏人性的發展觀念的後果。
對人的膚淺看法
10. 即使當前國際局勢困難緊張,仍然迫切需要努力建立人性的生態,以促使《和平之樹》成長。為從事這樣的事業,需要讓一種不受到激發仇恨與暴力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偏見、或政治與經濟利益所污染的對人的看法來引導。可以瞭解的是對人的看法會因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然而不能接受的是孕育一種本身就帶有矛盾和暴力根源的人類學觀念。同樣不能接受的是那種促使對同類不容忍、並對他們施以暴力的對天主的觀念。在此必須清楚強調的一點是:藉天主之名發動的戰爭決不能接受!當某種對天主的觀念是衍生罪行的緣由時,就表示這樣的觀念已經淪為意識形態。
11. 然而今天,和平不僅因為那些對人之膚淺看法、也就是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而受到威脅,也因為對那建立人真正的本質之漠視。事實上,當代有很多人否認人有特定的本質存在,也因此產生某些對人的結構本質有最怪誕的說法。這一點也必須予以明確說明:對人的脆弱看法足以使那種表面看來似乎支持和平的觀念乘虛而入。事實上,這樣的觀念阻礙真正的對話,為專制獨裁開路,致使人得不到保護,並因而成為壓迫和暴力任意蹂躪的對象。
人權與國際組織
12. 真正與穩固的和平的先決條件是尊重人權。如果這些權利建立在脆弱的對人的概念上,則這些權利如何不成為脆弱的?於是在需要為人權申辯和維護時,那種有關人的相對概念便深感力不從心。為此,人權被視為絕對,但人權憑藉的基礎卻是相對的話,這顯然令人無法接受。於是當人權提出對人不利的要求時,會有人抗議、或決定予以棄置,這還足以驚奇嗎?只有當人權根植在造物主賜給人的自然客觀要求之上時,才受到不畏懼否認的肯定。只有認清這個基本前提,今天不斷受到攻擊的人權才能獲得適當的保護。否則,人權難逃被利用來作為觀點大異其趣的說辭:為某些人來說,人的特徵在於具有永續存在的尊嚴和始終有效、放諸四海皆准的權利;為另一些人來說,則人雖然具有光耀的尊嚴,但他的權利不論是在內容、時間和空間上,則始終可以商討。
13. 維護人權總與國際組織有關,尤其與聯合國有關,聯合國以一九四八年宣佈的世界人權宣言,確定自己的基本任務在促進人權。這個宣言被視為整個人類所承諾的道德義務。如果宣言所描述的權利有其基礎根據,不單純是因為聯合國大會予以表決通過,而是因為天主所創造的人的本性和人不可被剝奪的尊嚴,則這個道德義務便具有深厚的真理。為此,重要的是國際組織不忽略人權的自然基礎。這將使國際組織免於陷入不幸始終潛伏存在的、以實證主義來詮釋人權的危險。如果不幸發生此事,則顯示國際組織缺乏必要的權威,好扮演其作為每個人和每個民族基本人權維護者的角色。這個角色乃是國際組織存在與行動的主要理由。
國際人道法與國家內部法律
14. 由於認識到存在著不可剝奪的、與共同的人性密切關聯的人權,因此有了國際人道法的制定,任何國家,即使處在戰爭狀況下,亦得遵守此法。不幸的是,過去的且不說,在最近某些戰爭狀況中,國際人道法並沒有受到一致的遵行。這樣的事例就在最近幾個月前黎巴嫩南部的戰亂中曾發生過,那裡保護和幫助無辜受害者以及不使平民捲入戰爭中的義務大部分沒有受到遵行。黎巴嫩痛苦的事件以及衝突戰亂的新面貌,尤其自從恐怖主義的威脅以從未出現過的暴力形式出現後,需要國際團體重申國際人道法,並將之應用在今日戰爭的各種局勢中,包括現行國際法未曾預見的那些局勢。此外,恐怖主義的災害也要求人們對為了維護國家安全而採取的相關方法工具這點,在倫理道德上的限制作深入的反省。事實上,不公開宣戰的衝突戰亂越來越常見,尤其當恐怖主義組織決定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地發動這些衝突時,更是如此。面對近年來那些令人震驚的場景,各國不能不感到需要制定更明確的規章條例,以便有效地阻止我們都看到的可悲的偏向。戰爭始終是國際團體的失敗,也是人類的一大損失。當不得已發生戰爭時,至少需要維護人道基本原則以及各種文明的共存所賴以建立的價值,制定行為態度的準則,盡可能限制災害的程度,並設法減少平民的痛苦和戰亂的犧牲7。
15. 另一件引起重大焦慮不安的事,是某些國家最近明確表示的擁有核武器的心意。於是可能導致原子災難的不安氣氛和恐懼大為擴散瀰漫。這使人返回到昔日所謂冷戰時期折磨人心的的憂慮中。冷戰結束後,大家原希望原子危機從此永遠不再,人類也因此可以長久地鬆一口氣。可是面對當前的局勢,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警告顯得格外切合時局:“凡目的在毫不加以辨別地消滅整個城市或廣闊地區及其居民的戰爭行為,都是反對天主及人類的罪行,應堅決不疑地加以譴責”8。不幸的是威脅的陰霾日益嚴重地籠罩著人類。為了保證人人得享有和平的未來,其方法途徑不僅是國際禁止核武器擴散協定,也包括決心裁減、乃至完全拆除核武器的承諾。為了經由談判的途徑達致這個目標,沒有什麼不可以嘗試的!因為整個人類家庭的命運已陷入危急之中!
教會維護人的超越性
16. 最後,我願意向天主的子民發出迫切的呼籲,希望每位基督信徒都努力不懈地作個締造和平、勇敢捍衛人性尊嚴及不可剝奪的人權的人。在世界上《教會乃是人類超越性的標誌和監護者》9。基督信徒因為感激上主召喚他加入教會,所以將孜孜不倦地向上主求得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和平這個基本益處。此外,基督信徒也將為自己慷慨獻身和平事業、協助弟兄,尤其接濟貧苦、甚至缺乏和平這個寶貴益處的人士而引以為榮。耶穌啟示我們“天主是愛”(若一4,8),而每個人最大的聖召就是愛。在基督內,我們能夠找到作人性尊嚴的堅決捍衛者與和平的勇敢締造者的最崇高理由。
17. 為此,每位信友應該遵照今年即將紀念頒佈四十周年和二十周年的《人類發展》通諭和《社會事務關懷》通諭的訓導,為促進真正完整的人文主義多作出貢獻。在這二零零七年開元之際,我把我為整個人類的恆心祈禱託付給和平之后,“我們的和平”(弗2,14)耶穌基督的母親,我們以滿懷希望的心仰望她。願聖母瑪利亞在她的聖子內給我們指出和平的道路,並光照我們的眼睛,以便在作為和平的核心的每個人的面孔上,認出耶穌基督的聖容!
教宗本篤十六世二OO六年十二月八日
發自梵蒂岡梵蒂岡電臺華語部譯
1 參看《天主教教理》357號。
2 聖奧思定《講道集》,169,11,13:PL38,923。
3 第3號。
4 二○○六年九月十二日在德國雷根斯堡伊斯林格(Islinger Feld, Regensburg)的講
道詞。
5 參看教廷信理部致主教函:論男女兩性在教會內及在世界上的合作(Letter to
the Bishop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on the collaboration of men and women in the
Church and in the world,二○○四年五月卅一日),15-16。
6 38號。
7 關於此點,《天主教教理》指出了嚴格明確的標準:參看2307-2317號。
8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80號。
9 同上,76號。